赫尔曼·沃克编剧的经典话剧《哗变》,曾前后看过两遍朱旭、吴刚的北京人艺的88版。这部曾获普利策奖的小说改编的作品,相比《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故事足迹几乎遍及欧、亚、非大陆数十个国家,震惊美国海军的“凯恩舰哗变”事件却把人物与冲突集中在狭小法庭里,却是当之无愧为动人心魄的经典,编剧沃克先生睿智、批评精神都犀利至极。
在凯恩舰近乎于报废的老式战舰上,却爆发了美国海军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哗变事件。以副舰长马瑞克为首的哗变一方,到底是富有责任感和正义感、救军舰于危难之中的英雄,还是阴谋蓄意叛变的暴徒?抑或是不堪忍受暴君统治,奋起反抗的自由战士?舰长魁格,是个刚愎自用的独裁者,还是懦弱胆小的怕死鬼?
从漆黑舞台正中而入,两盏灯以点亮观众心灵般,惊艳展开叙事。副舰长马瑞克跟律师格林渥最初便以一句“海军是由天才设计,交给蠢材去执行的一项宏伟规划。”毒舌吐槽海军。当你觉得荒唐不客观?船员厄本在法庭上慌乱、粗口、无知举止,以一句“小学三年级”学历,而类似水手还很多,舰长魁格还滥用特权走私过酒,悄然拉起了批评现实主义的序幕。
当律师格林渥拿着船模型在上上下下摇摆,问航海专家“有没有指挥过舰艇穿过台风中心呢?”对方回答“这是百年不遇”,还有后面众人叙事舰长魁格在炮火连天海面,丢下了“黄色染料”,从此他就有这个不雅外号,瞬间仅凭人物对话和表演,便勾画出惊心动魄的战争与风暴,以及还人性懦弱、虚伪、胆怯...都暴露无遗。
检察官和格林渥各处一边,法官在把握平衡,每个人物妙语连珠,戏剧冲突做得密集,节奏行云流水,隐藏悬念则让人拍手叫绝,据说每一场的时间都是导演用秒表卡出来的。当被告辩护律师格林渥巧妙“引导”,频繁放大招之后,精神科医生被逼错乱了,舰长魁格则被还原成一个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但遇到险情时又表现出反常的恐慌和错乱,似乎他具有典型“类偏狂”型的人格特征。但大家都错了?
事实上,只有魁格是凯恩号核心与那场战争的英雄,而其他人都被限制在这么一艘小船上的傍观者或助手。第一幕结束,玛瑞克干脆把玛瑞克打发走,自己在法庭里呆一会,他那种矛盾、痛苦、无奈心理,你会问为什么?那么他最后声嘶力竭咆哮基弗才是“哗变”事件爆发的幕后“操纵者”,颇带美国精神的真相落幕了,却变得非常残酷与悲壮。
真相中,魁格对船上懒散的手下整顿过分,近乎独裁者的管理方式,导致基弗、马瑞克、凯斯等船员合伙打击报复。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舰长在出生入死,以服从军人为天职,用生命抵挡战火,在风暴中保全所有人的安全。同时格林渥身为犹太人律师坦言,在纳粹要把他妈妈做成肥皂时,正是魁格这样“类偏狂”型的人格缺陷的英雄,还是他在拯救老百姓。
朱旭老爷子饰演的魁格舰长,曾有一段八分钟的独白,咆哮了草莓事件、奶酪事件、黄色染料的前因后果,也彻底透露:船员是懒散、没纪律、鼠窃狗盗的,人心是涣散的,队伍不好带的,而他是强权、苛刻、不仗义的,其震撼完全不亚于一场台风。他念完以前给玛瑞克写的好评鉴定,伟大的舰长仿佛瞬间老了的那一段,还原了“老兵永不老,只是渐凋零”。
随着格林渥一句“东京再见吧,你这个哗变犯。”等于侧面抨击扇了“哗变者”基弗和时代一个大嘴巴,他辩护是因为他发现被告应该是基佛,而不是那个傻头傻脑的渔夫孩子马瑞克。他的内心也很挣扎,自己也说了是极不情愿的,他觉得魁格,在现实中虽是被审的、被哗变的混蛋,但盖棺定论是瑕不掩瑜。
任何伟大的战争英雄都有自己缺陷,他们随着和平年代与政治压迫,最终变得妥协、卸任、凋谢,干脆让人虐到揪心。涉及二战、人性争斗、精神病学、驱除舰航行知识、法庭辩论等,深刻刻画美国海军在胜利背后的缺陷,却言简意赅地融进浓烈的戏剧冲突里,所以《哗变》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绝对赫尔曼·沃克文学大师手笔。
感谢朱旭、任宝贤、肖鹏、冯远征、吴刚、修宗迪、杨立新等人艺老戏骨,他们不仅奉献过超凡脱俗的精彩表演,还等于为《哗变》中的英雄魁格来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