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小马物理讲义光学第三节光的干涉
TUhjnbcbe - 2024/8/26 16:49:00
皮肤白癜风 http://www.xxzywj.com/m/
前面咱们研究了几何光学,从这一节开始咱们将研究波动光学。今天咱们讲光学第三节——《光的干涉》。那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个,第一,能够通过光的干涉现象理解光是一种波。第二,知道杨氏干涉实验当中明暗条纹产生的原因第三,掌握光的干涉发生的条件。第一部分:光学发展史从初中开始,我们就接触光。那么光的本质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来梳理一下光学的发展历史。17世纪已经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学说,一种是微粒说,以牛顿为代表,认为光是一种微粒,认为光是小球样的一个个微粒。另外一种以惠更斯为代表,认为光是一种波,称为波动说。但是无论是微粒说还是波动说,都没有实验依据。靠着牛顿的威望,这一段时间微粒说占上风。直到19世纪通过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实验证实了光的波动性,这样波动说就又占到了上风。19世纪的末期,光电效应被科学家发现。爱因斯坦据此提出了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实验,又证实了光具有粒子性。综上光是一种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物质。第二部分:光的干涉实验。1.知识回顾前面我们在研究波的干涉时,得到两列波相干的条件:1频率相同,2振动方向相同,3相位差恒定。回忆一下水波的干涉条纹是怎么形成的?用两个固定的铁夹子,按照固定的频率往复振动。这样形成的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形成两列相干波。两列波干涉形成的这样的一个稳定叠加区。2.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如果光也是波的话,也会有干涉现象。最早发现光的干涉现象的是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他就通过这一套仪器观察到了光的干涉。把这一套仪器简化,可得到这样的一个图形。最左边是单色光的激光束,然后通过一个开有双缝的挡板。光通过这两个缝隙就形成两个新的波源。两列光波发生干涉,在屏上形成一个明暗相间的条纹。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巧妙之处在于相干光源的获得。日常生活中两个光源发出的光,频率不相等相位差不恒定,不是相干光。相干光必须有相同的频率和振动方向,还有恒定的相位差。一束通过细小单缝的光或者激光,通过双缝变成了两个相干光源,这时候它就可以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3.明暗条纹的位置哪个位置出现亮条纹,哪个位置出现暗条纹呢?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如果两列波波峰和波峰相对一定是加强,如果波峰和波谷相对一定是减弱。p1s1和p1s2为光程,二者存在着光程差。若光程差为整数倍的波长,也就是说当s1的光源到p1处为波峰时,s2光源在p1处也为波峰,这样一定是加强的,一定是亮条文。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屏上某点到双缝的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偶数倍时,该点出现亮条纹;同理,光屏上某点到双缝的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两列波在此位置波峰对波谷,该点出现暗条纹.4.两个相邻亮(暗)条纹之间的间距实验中我们发现:屏离挡板越远,条纹间的距离越大;实验所用光波的波长越大,条纹间的距离也越大;两狭缝距离越近,条纹间的距离也越大。通过运用几何知识,计算可得相邻两个两条纹之间的距离为d表示两个狭缝之间的距离,l为挡板与屏间的距离,*为波长。如果我们用白光做双缝干涉实验的话,由于白光内各种单色光的干涉条纹间距不同,我们会发现屏上不再是一个单色条纹,而是一个彩色条纹。第三部分:薄膜干涉1.薄膜干涉的原理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薄膜干涉,如图可以看到铁环上肥皂泡膜出现了五彩的条纹,这个就是我们的薄膜干涉。原因在于肥皂膜在重力作用下上薄下厚。光到达肥皂泡界面时,发生反射,这一束光在两个界面上发生了反射,这两个反射光频率相同频率,是两束相干光。从膜的前、后表面反射的两列光波叠加,就出现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若在白光照射下,则出现彩色干涉条纹。2.薄膜干涉的应用(1)增透膜:照相机、望远镜的镜头表面常镀一层透光的薄膜,薄膜的上表面与玻璃表面反射的光发生干涉.两束反射光相互抵消,反射光的能量减少,由于总能量守恒,透射光的能量必然得到增强。一般增透膜的厚度是光在薄膜介质中传播的波长的1/4,即d=1/4(λ)。(2)用干涉法检查平面:如图甲所示,被检查平面B与标准样板A之间形成了一个楔形的空气薄膜,用单色光照射时,入射光从空气薄膜的上、下表面反射出两列光波,形成干涉条纹。被检查平面若是平的,空气薄膜厚度相同的各点就位于一条直线上,干涉条纹平行;若被检查表面某些地方不平,那里的空气薄膜产生的干涉条纹将发生弯曲,如图乙所示。第四部分:课堂小结结语: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的所有内容。咱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下课。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马物理讲义光学第三节光的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