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竞争=压力?竞争=动力!
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在21世纪,人们比的不是学习,而是学习的速度”,学生时代,由于没有太多的社会责任,主要精力,都在于知识的储备和学习,主要的竞争亦是来源于此。高中时代的竞争很单纯,比谁成绩好,比谁做题快,比谁能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这类竞争也许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压力,但是如果保持一个不甘落于人后,积极向上的心态,这种压力就会无形的转化为自己上进的动力。
高二文理分科后进行了一次分班考试,不同于现在的平行班与实验班的分班,而是将年级前30名单独组建了一个小班,而且是不断优胜劣汰的淘汰制,原来在50人的大班里面名列前茅的我们,突然进入这个尖子班,因为怕自己被淘汰,回到原班级太丢人,暗地里相互竞争,十分努力学习。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将近一个学期,虽说不算最顶尖的那一批,起码稳定在班级前十名了,当时觉得自己没什么进步,只是顶住了竞争带来的压力,但是期末考试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分班之前与我成绩差距不多几个同学,这次考试居然总分差了将近30分,一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其实大家都在不断的提升自己,只不过竞争较小的环境下,进步曲线可能是一条一次函数直线,而好学生之间的竞争催化下的进步曲线可能就是一条指数函数曲线了,这就是所谓的“同化效应”。也许竞争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但如果能够处理好这样的压力与动力的关系,就能够获得较大提升,快人一等。
二、做自己的时间管理大师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讲述的是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将工作任务分为紧急重要,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不紧急不重要四个维度,按顺序完成。现在看来似乎和我的高中学习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需要处理好各种事务的轻重缓急,例如当天的作业和自己找的课后习题,课堂45分钟学习与课后补习班的学习等等,互相之间的轻重缓急不需我多说自己也能分得清楚。
拿我作为例子吧,高中三年,我回家之后基本没有写过作业,因为我已经在学校利用零零散散的碎片时间把作业完成了,高三也是一样,高三后期,基本每天每科一套卷子,课件休息写一写,自习课写一写,晚自习写一写,如果真的全神贯注去完成,基本都能在放学前完成,这样,放学后在家的时间就是属于自己的时间,想做题,就去做一些自己的课后习题,想看书就看看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想玩手机或者电脑,和爸妈说一下,一般也不会拒绝。因为他们知道你有自己严格的时间管理计划,何时做何事都非常明确,不会漫无目的地玩或者学,这样整个高中都会非常轻松,就像我,其实我到了高三后半学期爸妈仍然支持我每周日有一下午和一晚上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想干什么干什么,这也无形中降低了许多高三学习的压力,如果有人问为什么高三排名10名左右的我,高考可以考进北大,这种释放压力的方式应该占据很大一部分原因吧。
三、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
考入北京大学,记得大学室友刚刚见面互相询问家乡的时候,我说我来自吉林,都会下意识的问:“哦,吉林长春?”“不,吉林吉林”,是的,我来自吉林省吉林市,一个听起来像省会的非省会城市,而且我也不是毕业于市一高,毓文中学那样的市重点学校,我毕业于市十二高,一个不知名的区重点高中,而就是这样一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普通高中,在我毕业那一届培养出一清华一北大的优异成绩。
“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这是我中考之后放弃去市一高机会选择离家比较近的十二高时,我给自己立下的座右铭。也许有人会说我当初如果选择市一高,可能成绩会更好,但是一切还需要用事实说话,既定的事实证明了我的选择并没有错,不能因为客观因素而忽略自己的潜力与价值,也许由于高中整体地位,教育资源,师资水平等因素,会让你产生你仅仅是一块生满铁锈的废铁的错觉,但是如果你不甘平凡,砥砺前行,在经历一次次摩擦、碰撞后,也许你会在你身上发现那属于黄金的璀璨,拥有属于自己的未来。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优质的中学生学习的平台——上清北,这个平台给了许多不甘平凡砥砺前行的学子一个绝佳的机会。
为了实现“用爱和科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清北教育”这一理念,上清北以推动教育发展新常态为基准,以科技助力教育实现公平与创新,与全国上百所高中展开深入合作,上清北的创新双师课堂既巩固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又增加了学校优质师资储备,打破高中教育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为中国接触不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和学校,带去最好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资料,帮助更多孩子去到理想的大学,让每一块金子都有机会发光。这无疑大大促进了教育公平,帮助更多像我一样落后地区的孩子圆梦大学。上清北课堂专注中学教育,助力全国优秀中学生提升高考成绩,圆梦理想大学。
(作者:郭斌,毕业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考数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