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管教孩子时,利用增减效应,对他们进行
TUhjnbcbe - 2023/11/15 21:16:00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倾向于“先褒后贬”,认为先让孩子听些赞美的语言,之后再指出孩子的问题,对孩子进行教育,会使得孩子更容易接受说教。但事实上“先褒后贬”的效果并不佳,还可能导致孩子由于前后反差、落差较大,从而对父母的说教更加难以接受。

“增减效应”,学名又称“阿伦森效应”,是由著名心理学家阿伦森,通过大量实验所提出的一个有关于人际交往的理论。

01“增减效应”

实验的大致内容如下:他将参与实验的人分为4个组,然后,要求他们用“只褒奖”、“只贬低”、“先褒后贬”、“先贬后褒”的方式分别来评价某人。

通过几十轮反复的实验,他发现被评价者最有好感的方式是“先贬后褒”,最反感的则是“先褒后贬”。

由此实验,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人们常常更加愿意看到他人对自己的好感不断增加,而不愿意看到他人对自己的好感不断减少。

这便是“增减效应”现象的具体含义。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增减效应”的运用范围更加广阔,已经延伸到育儿领域。

其在育儿领域的定义为:孩子更期望父母对自己的好感不断增加,比如父母所给予的肯定,而不期望父母对自己的好感不断减少。

02本质是批评

在父母教育孩子时,若采取“先褒后贬”的方式,那么,孩子便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好感是在不断下降的,从而会很难接受父母的说教或批评,导致父母对孩子的说教效率低下、效果不佳。而从本质上而言,“先褒后贬”,仍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批评。

相信不少人都会有如下类似的童年经历:我们考取了一个比较不错的分数,想回家与父母分享这种喜悦的心情,但是父母却只是夸了两句,就开始揪我们的小毛病。

认为哪里不该做错,哪里不该丢分,当我们听了父母这么一阵说教,瞬间就失去了那种喜悦感,也不再想与父母分享,反之,唯有沮丧难过的情绪,充斥着我们的心田。

可能父母的初衷是想要孩子变得更加优秀,不要过于骄傲,但是,殊不知这种“先褒后贬”的方式,对孩子的伤害却更大。

03“先贬后褒”教育效果更好

当父母采取“先贬后褒”的方式时,虽然表面上,跟“先褒后贬”只有前后顺序上的差别,但是,在孩子眼中所代表的含义却是千差万别。

此时,孩子会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好感是在不断增加的,也更愿意接受父母的说教、批评。

“先贬后褒”,便是“增减效应”运用于育儿领域的一大体现,虽然“增减效应”运用甚广,但是,父母也不能完全照搬“增减效应”理论,而应该恰当地运用这一理论,基于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一定的改变。

首先、应当有建设性地批评孩子

从成功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批评大致可分为建设性批评和破坏性批评。若父母希望较为成功地教育孩子,则需要学会建设性地批评孩子。

建设性批评,即对事不对人。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针对孩子本身这个人,而是其错误、不妥的行为,此时的教育,便具有建设性,有利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破坏性批评,即对人不对事。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而不是就事论事,此时的教育便是破坏性质的,其对于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甚至可能会使问题进一步恶化。

其次,运用“夹心饼干反馈法”

“夹心饼干反馈法”,又称“肥皂水效应”,该观点源于理发师为客人刮胡子时,要为其涂上肥皂水,使得客人的皮肤更加光滑,从而减少客人刮胡子时的疼痛感和不适感。

从本质上而言,其与先褒后贬”相类似,但却具有良好的成效。一些父母习惯对孩子“先褒后贬”,但在短暂地夸奖之后,是对孩子无休止地责骂。

这很容易让孩子觉得父母只是为了责骂自己,才特意夸自己几句,而非发自内心地称赞,最终使得孩子对于父母的说教不认同、不接受。

而“夹心饼干反馈法”,简言之,可以称为“先褒后贬后褒”,它在“先褒后贬”的基础上有所改变,将对孩子的“批评”放置在双重“褒奖”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批评的劣处,从而使得孩子更愿意接受父母的说教。

助子圆梦寄语:

孩子是喜欢受到称赞的,因此,当需要教育孩子时,不要对孩子批评过多,应尽可能地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和赞许,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此外,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要照搬一些所谓的“教育宝典”、“教育法则”,而应该结合孩子个体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方式。

1
查看完整版本: 管教孩子时,利用增减效应,对他们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