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走街串巷的货郎担
TUhjnbcbe - 2023/3/27 19:10:00
南昌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16562.html

夏日午后的小山村,烈日烘烤,闷热难耐,鸦雀无声。忽然,在村东头先是噔噔、噔噔响两声,还来不及喘上一口气,又当啷啷、当啷啷地响上一大串。“猪鬃换针头线脑、五彩豆糖嘞!”随着一声长长的吆喝,货郎担来到了村里。拨浪鼓雨点般响起来,小孩子一个个飞奔而来,挑货郎还没放稳扁担,便轰的一声围过去。

说起货郎,出生在乡下的人都很熟悉,他们肩上挑着一副装满各种货物的担子,风雨无阻,春夏秋冬,常年游走在乡村之间。担子的一头挑着一个箩筐,里面装满废铜烂铁、牛羊骨头、头发猪鬃、旧衣服等各种货物。另一头是一个大木箱,上边镶嵌着玻璃,下面有两个小抽屉,箱子里做成几个匣形或是分层的格架,用来储存一些精制和比较贵重的货物。

别小看货郎这个小小的担子,里面存放的货物种类,花样繁多,日用杂货,样样俱全。小百货,火柴、发夹、头绳、小肥皂、松紧带、擦手油、顶针、小圆镜,还有逗小孩子玩的小东西,最常见的有五彩糖豆、花生糖、麦芽糖,再就是一吹就哇哇响的小喇叭、小皮球,都是娃娃们最喜爱的小玩具。除了担子以外,卖货郎随身还会携带一个拨浪鼓,每当到了一个乡村,卖货郎就会将拨浪鼓摇一摇,用拨浪鼓独特的声音来通知大家。当人们都聚过来之后,卖货郎就会把担子往地上一放,等待人们挑选货物。

在那个商品短缺的年代,货郎是一个极有诱惑力的名字。货担其实就是一座流动的商店,它带给山乡的人们满担的新鲜与希望。对于孩子来说,那更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沉静的时光里,拨浪鼓一摇,小村庄一片匆忙与和乐。

各个村庄尤其是偏远的村庄每隔几天,就会听到货郎摇着手鼓,大声地吆喝着拿头发换针呃……。古铜声的破嗓子,还伴随着些许的抖颤,那清亮浑厚的声音搅得村子一片沸腾。

货郎把拨郎鼓摇得特别富有节奏,玩兴正浓的孩子丢下手上的玩具砖头、土块、木棍,飞快地向货郎聚拢而去,货郎担给小孩子带来甜蜜和快乐。那个年代,小孩子手里没有一分钱,但随便找些废铜烂铁、牛羊骨头、牙膏皮,就能换回几样自己想要的小玩具。

大姑娘、小媳妇们就从屋里、村头三三两两跑来,互相招呼着,她们会用日积月累存下的私房钱,换一些生活上用得着的小东西,如小圆镜、衣服扣子和绣花针线。那些妙龄姑娘爱美爱生活,是要打扮一下自己的,不是换把小梳子,就是换条扎头的皮筋。

老奶奶也一个个踮着小脚往这里赶,她们手里握着两个还有余温的鸡蛋,要换的,不是肥皂火柴,就是顶针线团。

上了年纪的老汉们,也拿出了几分威严,以老者的身份扯开嘶哑的嗓子喊着:货郎娃!到这边来,让我看看!精心挑选以后,从裤腰里三层外三层摸出一个小腰包,再里三层外三层打开,取出五毛钱,买上一个翠绿的玻璃烟嘴,喜滋滋地欣赏着。

农村生活很困难,物质匮乏。许多家庭几元钱甚至几角钱都舍不得花,货郎们就想出了以物易物的交易办法。如妇女剪下来的头发辫子,猪鬃、鸡毛、羊毛,废铜烂铁、旧衣旧鞋等,有什么换什么。货郎大都为人和气,好似不斤斤计较,还在木箱的沿上刻好了尺寸,大姑娘小媳妇要买的红头绳、松紧带,小伙子们要买的系鞋带,都是在这儿丈量的。当所有人脸上洋溢着笑容,货郎也挂满了一脸的微笑摇着货郎鼓走了。

与我先是对挑货郎的拨浪鼓感兴趣,它一边一个小耳槌,敲得人直抓心,充满了诱惑和甜蜜。左瞧又看,真想上去摸几下,刚一伸手,就被挑货郎阻止了。

挑货郎的大箱子真是一个百宝箱,里面果真有一个玩具拨浪鼓,红红的鼓面惹眼又诱人。我扭头就往家里跑,很快找来一大堆废物料,连老母鸡刚刚下的蛋也拿过来,我终于有了特好玩的拨浪鼓。

同村的小朋友兴奋地围住挑货郎,眼珠子滴溜溜地盯上几眼大箱子,一转身就“咚咚咚”往家跑。家里墙角和柜子,小孩童都翻了个遍,凡是能用来交换的东西都找了出来。有的用废铁块换回一个小喇叭,有的用旧塑料换回一个小皮球,还有的换回一小块麻子糖,一个个那高兴劲儿,真像喝了蜜。

后来,渐渐长大了,我不再沉溺于拨浪鼓、小喇叭,当然,男孩子也不喜欢针头线脑、纽扣头绳。对货郎担似乎没有了兴趣。记得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小货郎,也就十六七岁,看上去很腼腆,卖东西不吵不闹不还价,别人说怎么换就怎么换。我发现他有人来做生意,没人时坐在墙角里看着一本厚厚的书,好像是怎样做生意什么的。许是年龄相当的原因,货郎看我不换东西也不走就坐在草堆上聊起来。他说,他叫王石,家在甘州,因为家里供不起上学,就出来挑货郎。他说,他卖了这次货物就不干了,准备上广州去闯一闯。我们聊了好长时间,然后,还留了通讯地址,后来有过几次通信,再后来就没有消息了。到了晚上,他用两根皮筋在李奶奶家换了一碗面条,吃过了就挑着担子走了。

多年后,在省城举办的招商引资论坛上,他以“从货郎担交换到商超运营的思考”为题,做主旨发言,以商界领袖的形象出现在电视上,这让我大为惊讶。

卖货郎的工作看上去十分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需要走街串巷地卖货即可,但其实十分辛苦。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挑着笨重的担子不停地走东村串西村,因为那里的人们需要他。饿了就用担子里的货物向农家换碗饭来充饥,天黑了就在农家柴禾垛堆旁宿上一夜。吃的是百家饭,睡的是柴禾床。他们以勤劳的双腿,坚实的臂膀和热情的服务,给乡村和边远山区的人们送来了方便。

由于卖货郎卖的都是小玩意,利利润极低,因此如此辛苦忙活,收入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因此在过去,只有家境贫困的人才会选择去当卖货郎。改革开放以后,个体工商贩越来越多,城里乡下都渐渐地有了各式各样的小卖铺和百货商店,挑着担子拿着拨浪鼓的卖货郎也渐渐地销声匿迹了。

时代往前走了一大步,乡村的日子也乐翻了天。村庄的巷子里,早就连货郎担的影子也见不到了,货郎担成为那个时代特殊的记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对货郎担都怀有一种深深的情感。他们群体的形象融入人们的记忆和灵魂深处,几十年来挥之不去。货郎担构成那个时期乡村文化的主要要素,他们是那个时代生活方式的主要参与者、见证者。货郎担是一个文化符号,是历史档案,是天涯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街串巷的货郎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