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籽料的真假难吗?其实一点不难,有人以结构为鉴定标准的,有人以毛孔为鉴定标准,有人以水草沁,有人以钉子纹,黑气等等。
每个人的切入点都是五花八门,但是这些鉴定方法都一定准确吗?我也不敢说对不对,反正我真的没见谁说过以籽料的“魂”入手的!
以前和田玉籽料都不留毛孔,怎么判断真假?去年与一位苏州玉雕厂以前的老师傅一块吃饭,席间我就问了那么一个问题。
老师傅很激动地说,我们辨别籽料没有那么复杂,拿到手上一看,一摸。是什么料就明白了,毛孔都推掉,在他们看来,毛孔这玩意儿留上就跟瑕疵一样。不太好看,有时候毛孔位置不大好留,留出来也会影响美观,有时候毛孔不是很细,很粗!还有坑洼,留出来也影响美观。
对于这个说法,只要从业很久的人都没什么异议。我又问,那么消费者怎么辨别买的是不是籽料。他说很简单,就是从油润度来辨别,那个时候人心也单纯,哪的料就哪的料,不会过多包装或者炒作,甚至欺骗。
老师傅继续说道,*境内产出的山料,油性也确实好。但是跟籽料比较起来,还是缺了很多。也无法比,我们每年要经手成千上万的料子,完全就是摸出来的经验。
籽料的油润性很特别,也很容易让人记住。就像手上沾了水拿雕牌肥皂玩魔兽的感觉一样,细腻润滑,是一个感觉。有时候我们也跟客户这样说,让他们去感受。他们来厂来拿货或者买料,有些精明的就是这样操作,先把手洗干净,然后一个一个摸。
我问老师傅,俄料做过吗?老师傅这样说道,俄料后头引进并不是觉得这玩意儿多稀罕,完全就是拿来给徒弟们练手用。
因为以前籽料确实多,那个时候很多徒弟练手的料都是白料子,而且不像现在这么贵和稀缺。那时候多得不行,再后头有人提出用籽料练手太浪费了,俄料这玩意儿便宜,买这个练手。练完手,几乎也没人拿出来买,也没人买。
再到后头籽料怎么一下火起来的都不知道,最先就是看港台的商人大批量的买,一车一车的拉。才有人开始逐渐缓过味来。
然后籽料的价格突飞猛涨。
与老师傅聊天这一段,大家也不难看出。判断籽料真假其实也并不是很难,抓住油润这一点其实也足够,但是为什么大家在讲辨别真假的时候,永远都是不怎么谈用油润度来辨别呢?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不是籽料都润。有些料子确实是籽料,但是由于先天营养不良,没长好。也就是咱们说的熟度不够,这种料子给人看起来的第一感觉就是水透、干涩。
籽料的油不但是触感,而是视觉与触感的结合。遇到熟度不好的料子,如果一味宣传用油润辨别真假,那么很多人手上的料就难卖了。
第二,故意把水搅浑。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也就这个道理。什么事都说得那么明白,自然而然就不太好挣钱了。所以浑水之中才好摸鱼。这也就难怪了!有人会说,和田玉水好深,其实水不深,深的是人心。而是水比较浑,你看不清,心里没底。
辨别籽料,就抓住这一个点,油润度。
这个油润度的感觉怎么掌握呢?还是回到刚才的肥皂上吧!原来玩肥皂有很多乐趣!
把自己个的手沾水,然后拿雕牌肥皂在手里盘玩,记住这个感觉。香皂行不行?不行!这个问题又可以延伸出一个细度的问题,后边的文章再写吧。
盘玩肥皂记住这个感觉,或者买一个牛油果拔了皮,在手里跐溜跐溜的玩一会,看看什么样的感觉。
对照这个感觉买籽料就错不了了。没有这个感觉,不能说一定是假货,但是至少也能说明,你所购买的这个料也不是太好。
假货或者仿籽是一定没这种感觉的,记住!
就这么一个小小诀窍,可以辨别真假,也能判断玉的质量,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