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你是看不懂的,我们只有一字一句的解读他的文字,却发现,不得不为鲁迅先生的深刻、锐意、辛辣所折服,同时,鲁迅的文笔功夫也是精妙绝伦,表述往往三言两语就早已道尽了人生。
鲁迅所写文章大多都带有批判性,但他和其他人不同之处在于,对于处于旧社会的底层人民,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于自己所在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也能暴露出其中的缺陷和困境。他忧国忧民,总在揭示和反思。他体会着黑暗,也追求着光明。我也才真正体会到鲁迅“以笔为武器”向世人发出怎样的警醒。我们赞叹于鲁迅塑造人物的功力,人性的自私冷漠,虚伪懦弱,在他的文字中展现得淋漓。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这是出自《纪念刘和珍君》的一句话,相信我们上学的时候都读过,甚至都要求背诵过,当时觉得他的文字晦涩难懂,现在逐渐才明白他的正义和民族大义,他把每一个小人物描写的尤为深刻,从人反映当时的社会,呼人觉醒,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们看见鲁迅,就照见了人生。鲁迅先生的文章都是具有时代意义的,都是有预见性的,他不是只符合当下的那个社会,而是在我们当下,依然有用。他对国家和民族有深沉的爱,他属于我们整个民族和国家。我们生活在这个没有战乱和纷争的年代里,国家给予我们幸福安定的生活,而我们,不管处于哪个身份,也应该想着为这个多少鲜血换来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鲁迅先生对历史和现实有清晰深刻的洞察,对人的分析和认识入骨三分,勇于自我批评。他冷眼的看着人间百态,《祝福》写祥林嫂毫无希望、就是有点希望也要被扑灭的一生,《在酒楼上》写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幸福的家庭》其实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并不幸福,《肥皂》则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们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铭就因着这个潜在的意识,竟也买了块绿色的肥皂。写文章就如同写文章的人,满怀希望却看不到希望。
小时候读鲁迅的小说,读到的是故事,学习的是文采;现在再读的时候,读到的是生活,看到的是人间百态和人生坎坷。鲁迅把人性最卑微、最懦弱的一面,揭露的那么深刻、那么细腻。每隔一段时间就读一读,会有很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