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北京最美的一条街在哪儿吗?您可能会说,北京漂亮的胡同街道多了去了,你说了也不算啊。没错,我说的不算,老舍先生说的算不算?
老舍在《骆驼祥子》里,借着祥子的眼睛,描写了“北京最美的一条街”。不论你多少次走过这段路程,不论春夏秋冬,从阜成门到五四大街这一段路,都绝对是老北京的精华风景聚集地。
老舍先生是这么描述的:“这儿什么都有,有御河、有故宫的角楼、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鳌玉蝀桥、有团城、有红墙、有图书馆、有大号的石狮子,多美,多漂亮。”
这便是北京阜景街,又称阜景历史文化街,由阜成门内大街、西安门大街、文津街和景山前街四条街衔接而成。它西起阜成门,东至景山西街,形成于元代,历经明、清、民国,延续至今,全长3.8公里。阜景街上汇集了皇家经典文化、中外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文化和名人故居文化,堪称贯穿北京西城区的“文脉”。
沿着这条街,可以逛妙应寺及白塔、历代帝王庙、广济寺、万松老人塔、西什库教堂、北平图书馆旧址、北海、景山、故宫、北大红楼等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可谓“一街十景”。从元代建都到近代的年间的皇城宫阙、经典园林、三朝古刹、西洋教堂、博物馆所居应有尽有,说它是“北京最美的一条街”,确实名不虚传。
这也是京范儿最爱的一条街,无论四季晨昏,晴时雪后,走过无数遍,不仅自己走,还带着朋友一起走,不但熟知风景典故,还对一路上可以歇脚的咖啡馆门儿清。
您要是没走过这条街真是枉为北京人!不过,今天算您捞着了,跟着京范儿在我的文章中逛一圈吧。
妙应寺白塔
沿着阜成门内大街从西往东走,没多远就会看见一座醒目的白塔,在一片灰色的建筑群里显得极为美丽。这便是白塔寺,又称妙应寺。
白塔寺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寺庙,始建于元朝,初名“大圣寿万安寺”。这座白塔由当时入仕元朝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建造。经过八年的设计施工,于年终于建成,并随即迎请佛舍利入藏塔中。
清代中后期,这里的僧人们将配殿和空地出租,并逐渐演变为北京城的著名庙会之一,每到逢年过节,这里就热闹非凡,以至在北京民间形成了“八月八,走白塔”的习俗。
妙应寺白塔是我最爱的北京景色之一,一年四季,清晨傍晚,没事就喜欢往这边溜达,海量照片奉上——
白塔寺东夹道这条胡同是我认为的北京最美胡同,没有之一。我的文友小伙伴群“五魁首”乱入一下,大爱这个地方。
进白塔寺参观好像门票20元,塔前两棵玉兰树极美。这个塑像是为了纪念白塔的设计者尼泊尔匠师阿尼哥。
为了拍一张白塔寺的全景我费了不少劲,朋友告诉我只能到寺庙北边的一家叫做“白塔之光”青年旅社的三楼,有一家“莲花”咖啡馆,凭窗可以俯瞰白塔,视野极佳,可惜人太多,居然没有一个空位,只好拍完照片匆匆离开。
顺便说一句,白塔寺北边的一条胡同宫门口东岔81号有一个“白塔寺街区会客厅”,是北京第一个胡同开放空间,经常举办各种活动,我曾经参加过聚餐,虽然大家都不认识,但是其乐融融,很有胡同大院风格,感兴趣的可以顺带逛逛。这条胡同里还有著名的“徐记烧饼”。
历代帝王庙
白塔寺往东走一段就可以路边看见一座巍峨的大门,这便是历代帝王庙。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崇祀历代开业帝王和历代开国功臣的场所,乾隆几经调整,最后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位。
乾隆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从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年间,在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次祭祀大典。它是中国古建筑宝库中的精品,更是吸引海内外华人祭祖炎黄、颂扬先贤、增强历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场所。
历代帝王庙占地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明清皇家庙宇,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历史见证。
历代帝王庙门票20元,平时人很少,是个很幽静的地方,建筑物气势恢宏,非常美丽,尤其是供着牌位的大殿里住着很多雨燕,飞进飞出,鸣声啾啾,很有意境。
顺便介绍这附近的一家咖啡馆“致璞”,环境不错,可供歇脚。
广济寺
西四路口的西北角便是广济寺,也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广济寺历史悠久,但命运多舛。它初创建于金代(~),初名西刘村寺。元代改称报恩洪济寺,后毁于兵燹,殿宇无存。明天顺元年()开始在原址重建,成化二年()完工,更名“弘慈广济寺”。
明万历十一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又两次重建。民国年间,寺两次遭火灾,又两次重建。解放初期,政府拨款将全部寺舍修复,年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址。此后又两次进行全面修缮,使之得以保存古寺原貌
广济寺香火颇为旺盛,但平日人并不多,很是幽静,不要门票。
万松老人塔
西四路口南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古塔,这便是万松老人塔。它始建于元代,是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早期建筑之一,也是北京城区仅存的一座密檐式砖塔。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清乾隆十八年()重修时加高至九级。现塔为年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塔高16米,八角九级密檐式,清塔中包着元塔,古朴典雅,玲珑精致。旁边的砖塔胡同因之得名,这条胡同也是北京从元代留存至今的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
砖塔胡同的古老,我们可以从元人李好古的杂剧《张生煮海》中找到作证。剧中有这样的台词:“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足证元大都城里,已有砖塔胡同。至于“羊市”则应指砖塔胡同旁边的羊肉胡同,同样历史悠久。
砖塔胡同还留下很多名人足迹。年鲁迅在与周作人反目后从八道湾搬来砖塔胡同61号(现84号),并在这里写出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和《肥皂》、《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曾居住在砖塔胡同43号(今95号)并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年刘少奇随北方局由天津迁到北平,暂住在砖塔胡同四眼井10号的同事家里。
万松老人塔下有个典雅的小院,这便是正阳书局,是一个专门卖北京文史类旧书的书店,掌柜是个小伙子,名叫崔勇,热爱北京文化,辞去外企职位开了这家书店,这里能找到不少北京史料,是很多北京人寄托乡愁的地方。
抱歉,我们“五魁首”又乱入了。这个小院很适合没事闲逛,翻翻旧书,看看古塔,院子里经常有展览,还有茶座,是个很惬意地可以闲度时光的地方。对了,书店里的猫非常慵懒可爱,名叫“砖砖”。
西什库教堂
从西四再往东走,过了西安门,便可以看见西什库教堂的尖顶。西什库教堂俗称北堂,和宣武门的南堂相对应。它是一座天主教堂,年开堂,曾经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是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的四个高高的尖塔,三个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庄而绮丽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环绕之中越发显得洁白挺拔,整体建筑非常美丽。
介绍一个西什库教堂附近歇脚的地方——咖啡馆,是一座年的老建筑改造成了咖啡馆,它原本是西什库教堂的配楼,是神职人员的宿舍。小楼很有时代感,共有三层楼,沙发很大很舒服,可以慵懒地在这里泡一天。
“五魁首”小组再次乱入,这是我们的据点之一,聊天喝茶,每次能呆上小半天,渡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
阜景街这才刚刚走了一半,我们休息休息一下,后面的风景更精彩,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