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汪曾祺徙三代教师困于小县城,底层青年 [复制链接]

1#

《徙》是一部探讨知识分子命运的小说,讲述了从晚清到民国时期,谈甓渔、高北溟、高雪三代知识分子想要走出县城,展翅高飞,却因为时运不济,被迫困在老家教书的故事。

小说中所展现的,个人远大理想与社会逼仄现实之间的抗争,时至今日,依然在无数底层青年的身上发生。

小说的主人公名叫高鹏,字“北溟”,他的名字来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高北溟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他家祖上三代都是读书人,但都没有考取功名,靠当塾师维持生计。

他父亲给他取这个名字,立意就在于让他志存高远,靠着科举功名一路升迁。

高北溟有个老师,叫“谈甓渔”,是个晚清诗人,功名不高,只中过举人,后来屡试不中,就开始在江南江北各地就馆教书,还兼职给人写文、看病。

因为谈先生教出来的学生,有不少中了进士,谈先生身价倍增,无数高门大族重金聘请他教书。他也因此过上了当地名士的生活,住豪宅,雇佣人,吃穿用度,处处讲究。

所以谈甓渔的身份地位,放在我们今天,大概相当于高考名师。

不过谈先生品性高洁,不像有的名师那么势利。他有教无类,豪掷千金的学生他教,有才华的寒门子弟他也教。

高北溟是谈老先生幼时好友的儿子,两人形同父子。谈先生教高北溟读书不收学费,几乎是倾囊相授,他很看重高北溟,说:“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高了,不敢说。青一衿(秀才),如拾芥耳。”

在老师的提携下,高北溟果然不负众望,在16岁那年考中了秀才。

然而,中了的第二年,科举制度就被废除了。

科举制被废的那年,疯了不少读书人。有个叫徐呆子的,家境寒酸,屡试不中,他受不了老婆的指责,邻居的奚落,每天在大街上哭哭啼啼,背诵八股文章。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了大街上。

高北溟看着徐呆子,像看着自己,他很怕自己最后也沦落到被时代抛弃的地步。

为了养家糊口,高北溟在同门师兄沈石君的建议下,读了个被人看不起的免费师范,毕业后成了一名公立小学的教师。

在小学里,高北溟的同事鱼龙混杂,有正经师范毕业的,也有被官僚安插进来的纨绔子弟。高北溟与他们在学问志趣上相差悬殊,显得清高孤僻,不通世故。

这一年,高北溟从政的好友沈石君担任初中校长。他有志于改革教育,把高北溟聘请为初中国文老师。

在沈石君的提携下,高北溟的才华得以施展。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随班走”、自选教材、编写辅助教材,传播人道主义,教学生立身为人。他教出来的学生,大多国文功底深厚,无论是考试还是为人处世,都能把所学知识用上。

因为教学成绩突出,高北溟的经济收入也水涨船高。他在小城里买下了一个小小的四合院,一家四口搬了进去。

可惜风光的日子没过几年,沈石君在政治斗争中,被同僚拉下了马,高北溟也被人弹劾,最后还是返回原来待的那个小学教书。

高北溟的人生,终究没能像《逍遥游》里的大鹏一样飞九万里,徙于南溟,他穷尽一生,只飞高了一点,又掉了下来。

此外,高北溟小女儿的人生也是个悲剧。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高冰贤惠豁达,守时随分,她听从父母的安排,从师范中专毕业后就开始参加工作,相夫教子。

而小女儿高雪却从小娇生惯养,心高气傲,一心想上大学,往外面的世界飞。

高雪初中毕业的时候,想上高中,然后再考大学。可是全家上下一致劝她读个师范就好了,姐姐劝她“爸爸不是不想让你向高处飞,爸爸没有钱”。

高雪虽娇纵任性,但也是明事理的,她读了师范,当了老师,但考大学的念头从未断过。

高雪从师范毕业后,回了小县城,一边教书一边备考大学。连考了两年,都没有考上。

之后战争打响,北平的大学都迁往云南。高雪再提上大学的事,遭到家人激烈的反对。

高雪天生丽质,气质出众,又饱读诗书,有许多男子前来求亲。小城里有个年轻的医生叫汪厚基,与高雪是青梅竹马,也是高先生的学生。他私心爱慕着高雪,屡次求亲受挫,但依然非高雪不娶。

一年年被困在小城的高雪,大龄未婚,在外界流言蜚语的侵扰下,父母姐姐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最后还是点了头,嫁给了汪厚基。

婚后,高雪很受丈夫的宠爱,别人都很羡慕她,但她还是成天闷闷不乐。几年后,高雪死了,死因正是不得志产生的抑郁症。

小说中的三代教师,谈甓渔、高北溟、高雪,虽然都没能通过考试走出小县城,但谈甓渔通过教书、写文、行医,同样名利双收,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物质财富,他的人生并没有不得志。

真正不得志的是高北溟和高雪父女俩,他们穷尽一生都在为“高飞”的理想而奋斗,然而兜兜转转,最后还是留在了小县城教书谋生,过普普通通的日子。

他们的人生,可能也是现实里许多小城青年的人生。

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怀才不遇?

一、贫寒的家境限制了发展空间

出身底层的人,受贫困家境的限制,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有限,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

高北溟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就是科举制被废。

他因为出身贫寒,一直待在小县城里,对外面的新文化新思潮一无所知,所以科举制被废后,他的职业选择还停留在老一派人的思想上。

头两年他是从恩师谈先生那里接一些文案维持生计,后来谈先生死了,高北溟也曾开私塾教书,用中医书给人看眼科病,但因为时代的变化,都不能养家糊口。高北溟最后是听了师兄沈石君的话,才顺应时代,去读了师范,获得了在公立学校教书的资格。

与高北溟形成对比的是沈石君,沈石君的家境应该是殷实的,文中说,他刚开始也是跟着谈先生在县城读书,后来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了学堂后,他就接受了新思想,开始搞政治、闹革命,民国后在省里当了督学。

沈石君因为在大城市里求学开阔了眼界,广交了人脉,所以他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官场混得如鱼得水。哪怕后来当校长被人拉下了马,他也能很快通过自己的运筹,去别处继续走马上任。

而高北溟家境不好,财力、人脉有限,眼界不高,走上社会只能四处碰壁。当老师或许是他最好的人生选择,至少能让他有口饭吃,但进了体制,也意味着个人的发展受到限制,在职场的荣辱沉浮,都是由别人决定。

同样,他女儿高雪的人生发展也是受到了经济条件的制约。她初中毕业放弃读高中而去读师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里没钱。

在那个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年代,接受高等教育是很大的一笔费用,不是一般寒门子弟能承受的。

高北溟当时还在初中教书,原本有一笔钱可供女儿上高中。但他想着用这钱买下恩师遗稿,给他编辑出版,就没让女儿用。高雪有孝心,在姐姐的劝说下也放弃了动这笔钱。

可没想到他后来降职了,不但没钱供女儿上高中上大学,恩师的遗稿买下来了也没机会出版。

这就是穷人的无奈,总是因为经济条件的不足,错过一次次晋升的机会。

二、个人的想法受周围人的牵制

一个底层青年想要出人头地,光有才华和志气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成为孤独者的勇气与魄力。

因为当你到了一定的年纪,会发现周围的人不再鼓励你为理想而奋斗,他们会催你像大多数人一样接受现实,找份能够糊口的工作,结婚生子。而人一旦结婚生子,身上的负担变重,牵绊变多,就很难再为自己而活。

高北溟当初选择读师范教书,其实是不情愿的,因为读了那个师范出来,只能教小学。他满腹的诗书文章,却面对一群小孩子教一些浅显的东西,这是很委屈的事。

可是他当时已经结婚生子,要养活一家好几口人,不得不承担责任。

历史上,像高北溟一样出身寒门最后实现了鸿图大志的人不是没有,比如我们的开国领袖。对比两人的人生经历,其实他们刚开始的境遇是相似的。但不同的是,伟人的青年时代很长时间都是孤独一人在外求学,很晚才正式成家。而且就算是成家,找的对象也是跟他有共同理想的,愿意为他的事业而牺牲。

所以,一个底层青年在功成名就之前,就得暂时放下那些限制自己的包袱,包括结婚生子。

在这点上,高雪比父亲拎得清。她迟迟不肯接受小城医生汪厚基的爱,也一直不谈恋爱,不是因为清高自许,而是小城里的这些男人,不能帮她实现往高处飞的梦想,只会限制她的脚步。

可惜高雪生在了战争年代,又是个女孩,身体素质也不好,后来还是在周围人的劝说下,斩断了梦想,以至于英年早逝。

所以一个底层青年想要逆天改命,要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冲破周围人的重重阻力。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都会怀疑自己能不能成功,有没有相应的天赋和能力,以及上天垂青的运气。

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看到别人悲惨的奋斗结果,会恐惧退缩;听到父母苦口婆心的规劝,会妥协求全;面对自己内心世俗的欲望,会动摇沦陷。

很多人最后还是会像高北溟这样,为了生存而参加工作,在有限的空间里扑飞起落,为了家人奔波劳碌,平凡地过一生。

而对理想执念太深而无法接受平凡的人,最惨莫过于高雪,在忧郁中凋零死去。

不过,人各有命,像高北溟这样也挺好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高北溟虽然在个人事业上不得志,但他依然是一个好老师。他渊博的学识、方正的个性、温良的品德,让那些受过他教育的学生终身受益。

这样的县城教师,在今天仍然存在。他们的人生虽然平凡,但他们的奉献,崇高而伟大。

更多阅读:

鲁迅用一块《肥皂》,揭穿了中年男人的假正经,和女人的委屈

汪曾祺遭争议的小说《小娘娘》:特殊的姑侄畸恋能否被原谅?

汪曾祺《小姨娘》:16岁少女与同学偷食禁果,揭示自由恋爱的悲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