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艺术加工太多,吃力不 [复制链接]

1#
北京的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今天写的这篇文章,主要缘起于前段时间发布的《毛主席怎样评价挚友萧子升?他对萧三说:你们兄弟和鲁迅兄弟很像》一文。

老覃在该篇文章中提到,毛主席和萧子升虽然同为湖南一师的高材生,但两人并不是同一年考入该校的。即,他们只是校友关系,而非真实意义的同学。

有些读者认为老覃写错了,要求老覃改过来。而且,他们还提到了一个荒唐的情节,说萧子升和他的弟弟萧三考取湖南一师的作文,是毛主席代写的。

经过与他们展开对话,老覃才弄清楚,他们这种说法的依据来自于电视剧《恰同学少年》。

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只是一部文艺作品。

是文艺作品就免不了有虚构成分,其所讲述的人和事就不能全都当真。

也因为读者提到了这部文艺作品,老覃想起多年前就有人曾撰文吐槽,说《恰同学少年》生编硬造的情节太多,很多观众看后大呼“上当受骗”。

为此,老覃专门找了这部剧来观看。

观剧后的感受是:剧情发展如行云流水,引人入胜;但多处与史实不符,似为精心艺术加工,却是弄巧成拙。

观众不了解史实,会对剧中的编造成分信以为真;而当观众了解到史实与剧情有较大的出入,便会产生“上当受骗”之感。

一句话,如此“艺术加工”,只会使艺术效果适得其反,堪称败笔。

毫无疑问,剧中最大的槽点就是毛主席和考取湖南一师、以及与萧子升、萧三、蔡和森等人同班读书的过程。

下面,老覃简述一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对毛主席考取一师过程的演绎:

话说,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海龟”孔昭绶受湖南省督军谭延闿聘请,担任了一师校长。

孔昭绶为了招揽到有真材实料的学生,大胆改革,张榜发告示:凡报考该校被录取者,不收学杂费,不收书本费,免费提供食宿,并每月发给学生津贴。

贫困学生萧子升、萧三、蔡和森以及三餐没有着落的青年毛主席大感兴奋,欣然报名应试。

应试的方式非常开放——由考生在家里写一篇命题作文上交校方。

萧子升和萧三哥俩写好了文章后,在交卷途中出现了意外:他们在街头吃臭豆腐时,写好的文章被臭豆腐摊摊主刘三根的儿子刘俊卿偷偷销毁了。

这个刘俊卿心术不正。

他也报考了一师,为了减少竞争对象,做出了如此下流无耻之行径。

丢失了文章的萧氏兄弟成分沮丧,却又无可奈何。

关键时刻,毛主席挺身而出,飞快地帮他们写了两篇文章,连同自己的卷子上交了。

张榜录取的那天,氛围很热烈,情形有点像封建社会里科举考试的放榜。

校长孔昭绶和教师袁仲谦、黎锦熙等人对毛主席和蔡和森的稿子谁更胜一筹争执不下,陷入僵局。

由于孔昭绶之前曾向湖南学术泰斗杨昌济下聘书邀请其来一师执教,杨昌济在这个时候来到了一师。

杨昌济来一师的目的原本是要拒绝孔昭绶的聘请,但他读了毛、蔡两人的文章,认定此二人皆为海内奇才,遂改变了初衷,应聘在一师任教……

不用说,剧情的设计充满了张力,让观众看得很过瘾。

但这种剧情与史实差距太大了,很难被熟悉这段史实的人接受。

当然,站在编剧的角度来说,如此构建情节,除了制造张力,也“巧妙”地掩饰了毛主席的年龄比萧子升、萧三、蔡和森等人都大,而所读的年级比萧子升、萧三、蔡和森等人都低的这一史实,似乎是“为尊者讳”。

但是,要老覃说,天下名山看五岳,五岳之首数泰山,泰山者,增其一丈不显其高,削其一丈不显其矮。

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尽管毛主席入学比二萧和一蔡迟,但他的才学和见识摆在那里,根本就不是其他人所以比得了的。

编剧如此自作聪明,实为多此一举。

关于毛主席的读书生涯,老覃不妨在这里详细说说。

毛主席出生于年,年才开始进入私塾读书。

他读的第一所私塾是韶山南岸私塾,启蒙老师为邹春培。

年夏的一天,邹春培有事外出,毛主席带领同学们到南岸池塘游泳。

邹春培回来后,想惩罚毛主席,但无论是背书、点读课文还是对对子,都难不倒毛主席。

邹春培因此对毛主席的父亲实言相告,说:“你家润之的学问已经比我高了,我教不了了,让他去跟更高明的老师学吧。”

毛主席因此在年秋转到了离家两里外的关公桥私塾跟塾师毛咏生学习。

毛咏生是个古板的老学究,经常被毛主席的求知问学弄得苦不堪言,半年之后,被迫就辞退了毛主席。

到了年春,毛主席转到了开设在桥头湾的钟家湾私塾跟随塾师周少希读书,一直读到年秋。

由于毛主席的堂兄毛宇居在秋井湾里开设了私塾,即在年秋,毛主席就转到了毛宇居门下就读。

但是,老覃先前在《两子一孙为革命牺牲,李漱清老人想坐飞机,毛主席:我来想办法》一文中说了,毛主席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并不指望毛主席读书考功名出人头地。他认为毛主席学会了算数和记账就可以了。在年夏,他勒令毛主席结束私塾生涯,回家务农,并在年按旧俗为毛主席娶妻罗氏。

当然了,老覃在《毛主席原配罗氏:深得公婆喜爱,主席外出求学前到她家插了四行秧》一文中也说了,毛主席拒绝与罗氏生活,而罗氏于年2月病故。

辍学在家的毛主席并没有中断学业,经常利用农闲时间到在韶山李氏族校执教的李漱清家探讨和钻研学问。

年秋,毛主席的父亲无缘无故地吃了一场官司,气愤不过,送毛主席到韶山乌龟井跟随塾师毛简臣(毛岱钟)学习法律。

毛简臣是长沙湖南官立法政学堂的毕业生,是韶山冲写讼文最出名的人。

但是,毛主席在乌龟井仅仅读了半年,就私自转入了韶山唯一的中西合壁式的东茅塘私塾就读。

由于东茅塘私塾的塾师毛麓钟在韶山一带的名气很大,毛主席的这一举止没有遭到父亲的反对。

湖南湘乡的东山学堂是一所新式学堂,毛主席的表兄文运昌在该学堂就读。

年秋,毛主席从表兄文运昌的口中听说了这个学堂后,很希望去那里读书。但他父亲要把他送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

毛麓钟、毛宇居、以及毛主席的舅舅文正兴、表兄文运昌、王季范等人一起说服了毛主席的父亲,使毛主席得以走出韶山冲,到湘乡高等小学堂求学。

老覃在《萧三:毛主席的挚友,诗名传遍苏联和东欧,情史混乱,被周恩来痛批》中说了,毛主席和萧三就是在东山学堂相识的。

萧三并不是电视剧《恰同学少年》里面说的“贫苦学生”。他身出名门,曾祖父是前清的举人,母亲是名医的女儿,父亲萧岳英早年出洋留过学,回国后就在东山学堂教书。

就因为萧岳英在东山学堂教书,萧三和兄长萧子升也都在东山学堂读过书。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里面,有这样的一组镜头:毛主席带领同学们游泳渡过湘江,到橘子洲组建新民学会。陶斯咏私下向萧子升询问毛主席入湖南一师之前的事,萧子升骄傲地说:“我和润之是东山学堂的同学,我们相识了五六年了。”

这是编剧明目张胆的瞎编。

毛主席考入东山学堂时,萧子升早已经毕业了。

老覃《两个儿子被枪决,老同学进京诉苦,毛主席调查后答:处理是应该的》一文中也说了,毛主席在东山学堂读书的时间只是半年而已。

由于毛主席的学业远超其他同学,在学堂堂长李元甫、教师谭咏春等人的推荐下,毛主席于年春天跟随由东山学堂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的贺岚冈老师转到了湘乡驻省中学就读。

老覃另外在《老农“疯言疯语”,说毛主席曾是他的兵,不久,主席写了封信给他》《年,毛主席首幅标准像公布,一铁匠见了大呼:他是我的兵》两篇文章讲了,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毛主席报名参军,参加了在长沙发动起义的湖南新军。直到年3月,他认为清帝已经退位,革命已经过去了,才退出军队,准备重回学校继续读书。

年,毛主席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详细讲述了那一时期的徬徨与苦闷:先后报考了一个警察学堂、一所制造肥皂的“学校”、一所法政学堂、一所商业中学、一所公立高级商业学校,因这些学校里所授的功课不适合自己,只是浅尝辄止,早早退学了。

在年秋,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省立第一中学。

但是,入库仍然认为省立第一中学的课程有限,满足不了自己的求知欲,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在湖南省立图书馆里读书。

由于缺乏经济来源,毛主席不得不在年春选择报考不收学费、膳宿费低廉的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学校。

关于报考的过程,毛主席是这样对斯诺说的:“有两个朋友也鼓励我投考。他们需要我帮助他们准备入学考试的作文。我把我的打算写信告诉家里,结果得到他们的同意。我替那两位朋友写了作文,为自己也写了一篇。三个人都录取了——因此,我实际上是考取了三次。”

由此可见,毛主席的确是帮两个朋友代写了入学作文。

但这两个朋友,绝对不是萧子升和萧三。

因为,毛主席考入的是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学校。

而在年春,湖南第四师范才合并到湖南第一师范。

这个湖南第一师范创建于年,初名为湖南师范馆,校址就选在南宋“中兴名相”张浚及其儿子张栻共同建造的城南书院的旧址上,因此有“千年名校”之称。

这个“千年名校”在短短十年间数易校名,先后有:湖南师范馆、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湖南中路师范学堂、湖南省立初级师范。

到了年,才更名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

萧三在年夏就考入了湖南省立初级师范预科班,次年春,成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正式学生。

年春,湖南第四师范合并到湖南第一师范后,毛主席才和萧三重新成为了同学。

萧子升和蔡和森入学都比萧三早。实际上,萧子升在年就从湖南一师毕业了。

老覃在《毛主席怎样评价挚友萧子升?他对萧三说:你们兄弟和鲁迅兄弟很像》中说了,毛主席和萧子升交往,始于年秋,彼时,萧子升已经在修业中学教书了。

还有,老覃在前天写的《年,一批史料在长沙某民居被发现,内有毛主席首次用兵的记载》中也说了,孔昭绶在年首次担任湖南一师校长,在年遭到北洋军阀汤芗铭缉捕,一度外出避祸,到了年9月再次复任一师校长。

即毛主席在年春考入的不是湖南一师,而湖南一师当时的校长也不是孔昭绶。

只能说,电视剧与历史的真实情况出入太大了。

编剧如此胡乱改编,实在是吃力不讨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