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无可替代的思考者。关于鲁迅作品的解读,自然也是多的,无论中外,各家都有基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的阐释。这一切也是随着时间而变得充沛起来的。在精神分析领域,对鲁迅作品的解读也有一些,常见的如借用弗洛伊德的某些心理学资源探讨《肥皂》《弟兄》等。汉学家鲍凯琳(CarolynT.Brown)在《重读鲁迅:荣格的参照视角》则选择了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作为一种参照视角。“荣格对人格的分析认为,其最简单的结构是自性,它包含着意识心理和无意识心理,两者具有动态的相互关系”,故而她认为,以荣格的视角对鲁迅作品可作诸多解读(她并非是论述鲁迅如何受到了荣格的影响),尤其是鲁迅对人们精神状况的诊断、刻画与疗愈。鲁迅与荣格是同时代人,后者早出生六年。据鲍凯琳考证,鲁迅最迟在年翻译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时,就了解荣格和他的一些基本思想。那么,假如以荣格的视角读鲁迅先生,我们会读到什么?以下内容经出版方授权节选自《重读鲁迅:荣格的参照视角》一书,摘编有删减,标题为摘编者所起。注释见原文。原文作者|[美]鲍凯琳《重读鲁迅:荣格的参照视角》,[美]鲍凯琳著,董铁柱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年9月。弗洛伊德,或荣格对鲁迅和现代心理学的讨论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