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没有洗衣粉,衣服穿脏了怎么办三个方法 [复制链接]

1#
河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4729.html

古代人的卫生清洁,是个极容易令现代人忽略的问题。

细想一下,几百上千年前,那时的人没舒肤佳香皂、没雕牌洗衣粉、没立白洗洁精,那他们洗澡,每天吃的碗盘,还有穿身上的衣服,是怎么清洗干净的呢?

说到古代的衣服,最顶级的,莫过于九五之尊皇帝的龙袍。

龙袍,以及皇后在典礼上,穿着的那种带有长长后摆的礼服,其制作材料主要是丝绸,上面还点缀着金丝、银线、珍珠、玉石之类的装饰。所以,皇家的高级绣品,是不能哪来洗的,一洗就坏。

不过,这个是不用担心的,皇帝平时穿的是普通的常服,龙袍只有极重要的场合才穿一下,穿不了几次,基本不会又脏又臭。

就算有点汗臭,晒晒,再用香熏一下也就好了。实在不行,再做一件呗,反正皇帝不差钱。

当然,搁在达官贵人,还有普通平头百姓身上,衣服肯定不可能只穿几次,也是会穿脏,需要换洗的。

尽管古代不如今天有这么多色素、工业油污等,洗涤难度要低不少,但是只用清水漂洗,在油渍、汗渍等常见性污垢面前,肯定也是不行的。

于是,古人依靠丰富的生活经验,也找出了许多款可以清除污渍的方法。

第一个,粉,也就是天然碱、草木灰和贝壳粉。

我们今天洗衣服,为什么用洗衣粉呢?其实就是古人发现了粉状物品的妙用。

最早的粉,不是人工加工的,而是大自然千百年来,自动形成的天然碱。这是一种蒸发盐矿物,汉代的《神农百草经》就有相应的记载。

碱地经过风化之后,就会脱水,脱水之后的碱地地表上,就会出现一层白色粉末状的天然碱,只要把这些粉末采集起来,就能得到一些粉状的含天然碱的碱土。

碱土,可以直接拿来洗衣服。

原理嘛,就跟屠宰场员工,衣服上沾染了太多猪、牛、羊的血污或油渍,拿回家放碱水里浸泡一会儿,就比较容易清洗了。

不过这种方式有缺陷,一来不是哪里都有碱地,二来用天然碱洗的衣服有股味道,所以宋朝开始在天然碱中加入各种香料,制作成锭状。

除了天然碱,还有草木灰。

《礼记·内则篇》有云:“冠带垢,和灰清漱。”

古人,都有戴帽子的习惯,系帽子的带子脏了,就和着草木灰洗。帽带贴着皮肉,最容易产生油污,古人发现用草木灰和帽带一起洗,油污就能洗干净。

用我们现代化学知识来解释,其实就是草木灰中富含的碳酸钾,能与衣服上的油污产生反应,从而达到去渍、留香、不伤手的效果。

草木灰,全国各地的底层平民都比较容易获取,烧锅的灶台底下,一抓一大把,不要钱,不必增加家庭的开支。

除此以外,还有贝壳灰。

《考工记》记载:“练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摇之蜃。”

这个“蜃”,就是贝壳灰,含有氢氧化钙。与草木灰混在一起,能生成氢氧化钾,特别适合洗涤丝织品,又干净又柔顺。

贝壳,住在海边的人,获取起来比较方便,限制了地域发展。顺着这条线索,咱们查一下《考工记》的出处,记录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手工业信息。

这不就是现在的山东半岛嘛!果然是海边,不缺贝壳,也算是就地取材了。

第二个,浆洗,也就是使用淀粉。

在很多古典小说、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听到“浆洗”这个词。比如《西游记》中,就有“你却要好生服侍我师傅……衣裳脏了,与他浆洗浆洗。”

所谓浆洗,就是洗净并浆挺衣物。“浆”有两种,穷点的用米汤,富一点的直接用淀粉。具体步骤是这样的:

先把衣服用清水漂洗拧干,把米汤用开水稀释。或者直接将淀粉用温水搅拌开,再用滚开水稀释。等水稍凉后,将衣服浸泡入内几分钟(淀粉比米汤效果更好,用时可以短一些)取出,再漂洗一下,抻平晾干。

这样洗出来的衣服,因为淀粉进入了纤维中,所以视觉上会显得更加白净,而且穿在身上服帖笔挺,不会皱巴巴的一团,触感上,也是更厚更硬。

注意!就是这个更厚更硬,让无良的奸商,玩起了骗人的把戏。这套把戏,集中在染布行业。

最初从织布厂购买的白色棉布,摸上去是又软又薄,为了卖相好看,往往在染色以后,还有一道“挂浆”工序。大致就是布料浸入淀粉水或其它类似材料中,晾干后,布料就变得又厚又硬了。

挂浆,就得看厂家的人品了。本来挂一两道,为了卖相,也算情有可原。但架不住有些厂家,三道四道往上挂,增加自家布料的厚实度。

老百姓买布,摸着布料厚实,可穿脏了搁水里一洗,就现了原形,当真是坑人!

第三个,皂角和胰子,今天肥皂的鼻祖。

在有洗衣粉之前,大多数人都在用肥皂洗衣服。这个“皂”字,就是源自皂角。

皂角是我国特有的植物,且分布很是广泛,东到浙江、西至甘肃、北抵河北、南达广东,中国绝大多数版图上,都有皂角树的生长。

因而,皂角获取十分方便,故而能在社会基层的平民百姓间,大量且普遍地使用。

洗衣服的时候,先找硬物,把皂角外面硬硬的外壳给砸开,随后就会露出里面柔软的外皮。剥开皮,再用手把皂角里面的种子给抠出来。皂角放在水里,产生大量的泡沫,泡沫中含有一种亲油分子,和衣服上的污渍结合之后,就会形成溶于水的分子。

涂上些皂角液,再用水一冲,衣服就很干净了。

只不过,每次洗衣服都要这样处理皂角,麻烦,占用的时间也太多。

古代的老百姓,日常生活大部分是男耕女织,男的忙着耕田种地打粮食,女的也是大把功夫织布交税,洗个衣服,太费时间了肯定不行。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古人还是非常有智慧的,一些心眼活泛的人,就对皂角就行了“成品加工”。宋代庄绰的《鸡肋篇·皂荚》中记载:

“京师取皂荚子仁煮过,以糖水浸食,谓之水晶皂儿。”

这是宋代版的“洗衣液”,洗衣服的时候,只要倒出来一些皂儿水,稀释、冲泡、揉搓,最后漂洗一番,就是干净衣服了。

至于“胰子”,上了年纪的人兴许能听懂,说白了就是肥皂。

肥皂,之所以会被称为胰子,就是因为从古至今,制作肥皂时,确实会用到猪的胰腺!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一种以猪胰腺为原料,制成的叫“澡豆”的东西,专门用于清洁污垢。

对此,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

澡豆的去污原理,是因为胰腺中含有消化酶,通过人工研磨,消化酶渗出,和豆粉中含有的皂甙和卵磷脂融合,增强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

这样的洗涤效果,就用皂角的加强版了。

后来,人们又对澡豆进行了改进,在研磨猪胰脏的时候,加入砂糖,又用苏打和草木灰代替豆粉,融入猪油,压制成块状。

经过这么一番加工,一块正宗的“胰子”,就生产出来了,也就是现代常用的肥皂。

进入工业化时代后,肥皂的加工和生产,都完成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同时,其它如洗衣粉、洗洁精、洗衣液、沐浴露等系列产品,也得以在现代社会推广开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