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鲁迅
小说《肥皂》作于年,后被鲁迅编入小说集《彷徨》。小说的主人公叫四铭,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小城,是一个旧知识分子。小说着重写了他因街头流乞丐而诱发了欲望之后,焚身的焦灼以及欲望被窥破后的尴尬。通过这个故事,鲁迅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伪君子面目。
这篇小说受到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由四铭的外在言行出发,穿透人意识中的道德层面,直达主人公喧哗与骚动的潜意识深处,堪称心理分析小说的经典!
如果从四铭夫妇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这样立意:通过一块肥皂,我们原以为在看一幕恩爱秀,结果看到了一精神出轨的内心戏。
“弗洛伊德”,非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
一、四老爷的浪漫
四铭走过布店时,目光被两个乞丐吸引。一个十八九,一个六七十。小的是孙女,老的是奶奶。小的讨饭给老的吃。四铭的脑子里“嚓”地浮出一个字:“孝”,然后自己好象被感动了的样子。
这是小说《肥皂》整个故事的逻辑起点。可是,鲁迅并没从这里写起,在小说中是这样开头的:
四铭太太正在斜日光中背着北窗和她八岁的女儿秀儿糊纸锭,忽听得又重又缓的布鞋底声响,知道四铭进来了,并不去看他,只是糊纸锭。但那布鞋底声却愈响愈逼近,觉得终于停在她的身边了,于是不免转过眼去看,只见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着布马褂底下的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袋。他好容易曲曲折折的汇出手来,手里就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包,葵绿色的,一径递给四太太。她刚接到手,就闻到一阵似橄榄非橄榄的说不清的香味,还看见葵绿色的纸包上有一个金光灿烂的印子和许多细簇簇的花纹。秀儿即刻跳过来要抢着看,四太太赶忙推开她。
那个发出“似橄榄非橄榄”的气味的东西叫做“洋肥皂”。在年前的中国,这算是个稀罕物,一般老百姓用不起——看四铭两口子交接肥皂的郑重劲就明白了:
“只见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着布马褂底下的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袋”,一口气读得有多累,四铭就把肥皂藏得有多深;而女儿上来要抢肥皂时,四太太“赶忙推开她”——其实后面还有——“‘唉唉,这实在是好肥皂。’她捧孩子似的将那葵绿色的东西送到鼻子下面去,嗅着说”。
行文到此,我们看到的是一场中年夫妻的恩爱秀。一个古板的冬烘先生,居然掏出一块在当时那么时髦的香皂来,送给妻子,那浪漫不啻于献上一枝玫瑰花。而四太太“在他的注视之下,对着这葵绿异香的洋肥皂,可不禁脸上有些发热了,而且这热又不绝的蔓延开去,即刻一径到耳根”,这可不是因耳后积垢而不好意思,是四太太被洋肥皂和四老爷的浪漫给电到了……
肥皂是含有隐喻的,用于夫妻之间,这种暧昧自然不言自明。这对有三个儿女的中年夫妇,就这样,在一递一接之间似乎完成了一个信号的传递,而且显得非常默契,默契到差点让读者“相信爱情”。可是,要是说四铭传达的信息虽然无误,但他内心对信息接受对象的设定并非他老婆,你相信么?换句话说,这是四太太会错了意,在自做多情,你相信么?
在文中,鲁迅用笔触反复地涂画肥皂的颜色:整体包装是葵绿色的,肥皂本身也是葵绿色的,这是四铭花了很长时间专门挑的颜色……
这样说,是不是有人会想,这是某个人要被“绿”的节奏吗?
——恭喜你,答对了……
那么,这个肥皂四铭要给谁呢?——她——
鲁迅
二、年轻的女乞丐
我们说,四铭见到女乞丐是故事的逻辑起点,并且他产生的第一个念头是“孝女”。那么为什么他突然对“孝女”产生了非分之想呢?这还要从肥皂说起。
“肥皂”来自两个光棍汉的对话:
阿发,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
正是光棍汉的一句话,激活了四铭压抑着的欲望,让他在潜意识支配下买下了葵绿色的肥皂,并且做了个给女乞丐“洗澡”的“白日梦”。
已故的鲁迅研究专家富仁先生曾就对肥皂的颜色做过一段分析:
(一)这个“绿”是“年轻的”代名词;(二)四铭是以那个十七八岁的女乞丐为意念对象选择肥皂的;(三)四铭买的这块肥皂是他意念中的“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之后的女乞丐。
“年轻的”“咯支咯支”“女乞丐”……明白了吧,四老爷YY了,但他YY的对象并不是四太太,而是这个女乞丐。
正如富仁先生所分析的那样,肥皂成了年轻的,干净的,的女子的象征物。其实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四铭还拿这块肥皂给自己洗了个澡,目的是洗刷掉自己意识深处的两层壁障。
第一层壁障是生理上的,是女乞丐的“脏”。由于脏,掩盖了四铭对她的性别、年龄的注意。而经过“肥皂”的清洗,四铭对她的认识由“乞丐”转化成了“女”。这种生理壁障的突破是相对容易的。
而层壁障是道德上的,是女乞丐的“孝”。要清洗掉这一层壁障对四铭而言特别难。
封建礼教在中国的精神统治有几千年,在几千年中,它早就从一种制度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渗进了国民的血液里。这种“集体无意识”能影响到愚昧的阿Q(《阿Q正传》)、勇猛地反礼教的魏连殳(《孤独者》),当然一定会存在于四铭这种旧知识分子的无意识深处。
所以在四铭的内心深处一直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是原始欲望的“本我”,一种是集体无意识的“本我”。两种本我的斗争与力量的消长决定了四铭的外在行为的变化。如在四铭的言语中,一直是肥皂和孝女同时存在,宣扬孝女同反对女学同时存在。他心中的欲望越强烈,那种反欲望的声音就越大。就四铭言,“孝女”已经变成了“孝”与“女”的特殊组合,不是偏正关系,而是并列与对立关系。
肥皂能帮四铭洗掉生理上的壁障,但无法消除道德上的障碍,所以,四铭回到家中,也摆脱不掉那个“年轻的”“干净的”“的”影子,欲望和他意识不到的内心冲突鼓动得他坐立不宁,焦躁不安。
鲁迅的无奈
三、四老爷的焦灼与四太太的觉醒
焦急神经病最常见的原因为未经发泄的冲动。基力的冲动已被唤起,但无从满足或实践;这种基力既失其用,于是焦急乃代之而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回到家里的四铭,除表达暧昧地交给四太太一块肥皂外,剩下的就是恼怒嘲笑他是“恶毒妇”(Oldfool,老傻瓜)的洋学生与不争气的儿子了,当然中间夹杂着世风“不成样子”、“学堂流弊”之大、“女学”流毒之深的不平之语,俨然忧国忧民的模样。——其实,他的思想更像一只愤怒的“老鸟”,怪叫着一次次地冲向狂乱的意识之流构筑的“肥猪”堡垒,然后碰得粉身碎骨,消失得无影无踪。而驱动他、他、鼓舞他、捉弄他的正是欲望这把弹弓,目标就是那个无法现实的“白日梦”。
终于在黄昏来临之际,这种焦灼达到了顶峰,同时他的混乱的思维乌云似乎透露出一线阳光:
不多久,那惟一的盆景万年青的阔叶又已消失在昏暗中,破絮一般的白云间闪出星点,黑夜就从此开头。四铭当这时候,便也不由的感奋起来,仿佛就要大有所为,与周围的坏学生以及恶社会宣战。他意气渐渐勇猛,脚步愈跨愈大,布鞋底声也愈走愈响,吓得早已睡在笼子里的母鸡和小鸡也都唧唧足足的叫起来了。
心理学告诉我们,黄昏这一段时光是最容易使体内的“力必多”积聚的时候。鲁迅先生正是用这一段看似仅仅有连接上下文功能(即催化功能)的描写,生动地描绘出四铭的欲求无法满足而急欲寻找发泄口的焦灼不安的状态。
四铭为什么“不由的感奋起来”,“意气渐渐勇猛”,“脚步愈跨愈大”呢?说明他在“孝”与“女”之间,终于理了一个思路,“女”似乎在向“孝”慢慢靠拢……
可是这个美妙的“白日梦”正向着“洞房花烛夜”的境界奋力一冲时,却像四太太耳后巨大的肥皂泡那样破裂了。
打碎这个“白日梦”的正是四太太。
对四太太而言,撞破四铭的心事其实对她自己是一种巨大的伤害。一开始四铭送她肥皂,她以为这是四铭对她的关切,是示爱,内心是非常幸福的。但四铭反常的言行,让她非常奇怪,她从最初的摸不清头脑,最终发现了丈夫内心的龌龊,情绪也由最初的隐忍发展到最终的爆发。她终于明白了那块肥皂是买给谁的了:“你是特诚买给孝女的,你咯支咯支的去洗去。我不配,我不要,我也不要沾孝女的光。”
她发现四铭“精神出轨”的过程,正是四铭在意念中解决“孝”与“女”对立关系的这一过程。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1)要不要得到这个女子?答案是要。
这个不用分析了——买肥皂就是。
看到四铭在饭桌上不停地叱骂儿子,四太太忍无可忍了:
“他那里懂得你心里的事呢。”她可是更气忿了。“他如果能懂事,早就点了灯笼火把,寻了那孝女来了。好在你已经给她买好了一块肥皂在这里,只要再去买一块……”
(2)怎么得到这个女子?答案是买。
四铭对妻子第一次提起孝女的事,就愤愤不平于无人布施,这时四太太就产生了警觉:
“哼,”她低下头去了,久之,才又懒懒的问,“你给了钱么?”“我么?——没有。一两个钱,是不好意思拿出去的。她不是平常的讨饭,总得……。”“嗡。”她不等说完话,便慢慢地站起来,走到厨下去。
“她不是平常的讨饭,总得……”这一句话就已经暴露出四铭的想法了,当然这种想法当时并没进入理智层面,只是存在于他欲望的深层中。
(3)怎样用堂皇的冠冕来盖住欲望与交易呢?答案是孝。
节我们分析了,肥皂无法清洗掉四铭意识中的壁障,这个“孝”所代表的道德观念的大石挡住了他蠢动的欲望的洪流。其实不是没办法!四铭在黄昏中愈走愈快的步子告诉我们,冲不毁的话,可以换个角度,绕过去!
我们还原一下四铭的内心独白——女子身世可怜,孝心可嘉,我悯老济贫,行侠仗义,赠予资财,女子定当以身相许。
这是拉“褒孝”这杆大旗,做满足私欲之虎皮!
如果质疑四铭真的这样想了没有,证据有二:
第一,四太太的一句话:
“不见得。只要再去买一块,给她咯支咯支的遍身洗一洗,供起来,天下也就太平了。”
这句话让四铭油汗直冒,一语就榨出了这个伪君子藏在长袍马褂下的丑恶的“小”来。
,四铭为什么坚持为诗社出个诗题叫“孝女行”?这是在潜意识中欲博“孝女”的好感,来达到他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当然这一阴暗目的又在何道统的嘲笑声中化作了泡影。
实际上,以上(1)(2)(3)点,都仅仅存在于四铭的想像之中,即使他再“感奋”,“意气”再“勇猛”,要褒奖、赎买、占有这个女子,都是不可能的。有两点:
第一,他的地位决定了这种不可能。四铭属于中下层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前,封建上层可以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一套说辞下公然实施多妻制;而连黄菜叶都烹进餐盘里的四铭们,其经济基础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妻妾成群。
,时代决定了这种不可能。辛亥革命后,新的思潮对旧的秩序的冲击力巨大,这个“妻妾成群”的幻想只有在旧的制度下才有实现的可能,而在新的制度下一点希望也没有。这正是四铭大骂新学,在意念深处大开历史倒车的深层原因!
当然,现实的不可能,也不会妨碍四铭在精神上做个黄粱大梦!只不过这个梦,过早地在四太太叱骂与何道统嘲笑声中被击得粉碎:
“我们女人怎么样?我们女人,比你们男人好得多。你们男人不是骂十八九岁的女学生,就是称赞十八九岁的女讨饭:都不是什么好心思。‘咯支咯支’,简直是不要脸!”“哈哈哈!两块肥皂!”道统的响亮的笑声突然发作了,震得人耳朵喤喤的叫。“你买,哈哈,哈哈!”
四、结语
通过《肥皂》这一个案的分析,意在说明两点:
第一,鲁迅并非为弗洛伊德而弗洛伊德的,他运用弗氏学说,是为他的反封建思想革命服务。鲁迅说:“偏执的弗罗特先生宣告了‘精神分析’之后,许多正人君子的外套都被撕碎了。”他把弗氏学说顺手拿来,在此小说中用冷静的叙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四铭的形象作为材料,让读者自己拿起解剖刀,来解析那个时代的凉薄与人心的叵测。
,鲁迅又以科学主义的精神告诉我们,深潜在黑暗里的欲望与人的本能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道德家们所指称的洪水猛兽。他认为欲望是创造之基,在另一篇小说《补天》中就“取了弗罗特(弗洛伊德)说,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所以说,本能与欲望并非人类的原罪,那些被旧道德肆意扭曲了的部分才值得让未来人救赎。
《肥皂》是篇喜剧。让我们看到了一场“秀”,又深思了一场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