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物理托马斯杨最后一个什么都知道 [复制链接]

1#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年的时候,英国出版了一本题为《TheLastManWhoKnewEverything》的书——最后一个什么都懂的人,书中主角叫“托马斯·杨”,这位“懂王”4岁背诵拉丁文诗歌,9岁学习车工工艺,手工制作显微镜,14岁掌握10多门语言,20岁学医,首次解释散光是怎么回事,21岁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皇家学院,他硬刚牛顿理论,说光不是微粒,是一种波,41岁,最先破译数千年来无人没人懂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晚年在一家保险公司做人寿保险……这一切成果,无不归功于他过人的智慧和“他舅舅遗留的巨额遗产”。

本期,我们介绍“懂王”托马斯·杨和他神秘的双缝干涉实验。

托马斯·杨

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提出了物体的颜色不是物体本身的性质,而是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他第一次记载了肥皂泡和玻璃球中的彩色条纹。波义耳的实验助手胡克通过对肥皂泡膜的颜色的观察提出了“光是以太的一种纵向波”的假说。根据这一假说,胡克也认为光的颜色是由其频率决定的。在年,胡克在《显微术》一书,明确地支持了光的波动学说。

波义耳(爱尔兰,年-年)胡克(英国,年-年)

两年后,伦敦鼠疫蔓延,剑桥大学被迫封校,牛顿当时被隔离在林肯郡的家中。这时他开始有时间进一步思考胡克研究的肥皂泡薄膜的色彩问题,同时思考光的本质。他在一篇题为“颜色”的文章中记录了他的观察。他用一块平凸镜和一块双凹透镜压在一起,在围绕着接触点的周围就会出现各种颜色,形成色环。再压紧玻璃体时,色环会逐渐变宽。

按理说,牛顿环乃是光的波动性的最好证明之一,可牛顿却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他所信奉的微粒说出发来解释牛顿环的形成。他认为光是一束高速运动的粒子流,因此为了解释牛顿环的出现,他提出了一个“一阵容易反射,一阵容易透射”的复杂理论。

牛顿(英国,年-年)

年,30岁的牛顿发表了一篇文章提交给了英国皇家学会,这是他入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后的第一篇正式科学论文,胡克是当时皇家学会实验室主任,他看到牛顿的文章中引用了自己肥皂泡的实验思想,并且说光是一种微粒,立马对牛顿进行了抨击,牛顿一气之下表示今后不会再发表文章给皇家学会,这个时候,两人关于光的争论还未进入白热化,法国科学院掌门人惠更斯又插了一脚,他年发表《光论》,建立了著名的惠更斯原理,正式提出了光的波动说。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建树,并且他们的观点都能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崇拜权威的心理使人们纷纷站队,所以导致了偏激的争执。

30年后,等到牛顿的《光学》正式发表时,胡克与惠更斯已相继去世,波动学说一方无人应战,而牛顿由于其对科学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人们对他的理论顶礼膜拜,重复着他的实验,并坚信他的结论,整个18世纪,几乎无人向微粒说挑战,也很少有人对光的本性作进一步的研究。

惠更斯(荷兰,年-年)

然而一个世纪后,21岁的托马斯杨因为研究眼睛的调节机理,由此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同样是在皇家学会,这一次,关于光的本质的探讨,似乎有了新的方向。

托马斯·杨爱好乐器,几乎能演奏当时的所有乐器,这使得他在研究光的本性问题时多了一个思考方向。在研究牛顿环的明暗条纹的时候,他想:光会不会也和声音一样,也是一种波?并且用波来解释不是很简单吗?明亮的地方,那是因为两道光正好是“同向”的,它们的波峰和波谷正好增强,结果造成了两倍光亮的效果;而暗的那些条纹,一定是两道光正好处于“反向”,它们的波峰波谷相对,正好相互抵消了。

托马斯这次无限地接近真相,就差一个揭示真相的实验了。年,经过不断改进,一个简单有效的实验被设计出来了,他让光通过一个小孔,再让透过小孔的光线通过平行且距离很小的两个小孔,通过两小孔的光会产生明暗相间的图案。

双缝干涉光路图

然而人们对他的实验嗤之以鼻,还被学术权威讥笑为“荒唐”和“不合逻辑”,杨并没有向权威低头,而是为此撰写了一篇论文,不过论文无处发表,只好印成小册子,据说发行后只卖出了一本。他在文章最后说到:“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是我并不因此而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有时甚至可能阻碍科学的进步。”

年,法国科学院提出了征文竞赛题目:一是利用精确的实验确定光线的衍射效应;二是根据实验,用数学归纳法推求出光通过物体附近时的运动情况。而这一次,一个名叫“菲涅尔”的土木工程师站了出来,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他从好朋友法国物理学家阿拉果得知,英国有个叫托马斯·杨的人跟他一样反对“光微粒说”,并且一年前托马斯·杨已经放弃了纵波的说法而改用横波的假说。菲涅尔沿着这条思路向法国科学院递交了一份有关光波学说的论文,阐述了和托马斯·杨的观测相仿的现象。如果说牛顿和胡克的争论是“微粒说”和“波动说”的第一次大战,这一次,托马斯杨和菲涅尔开启了“微粒VS波动的第二次大战”。这件事我们后面再说,我们还是把目光聚焦到托马斯杨身上,

菲涅尔(法国,年-年)

其他领域的贡献

除了证明光的波动性外,托马斯在不同领域皆有贡献。

医学领域:当时人们不理解人眼是如何工作的。托马斯说,人的眼珠前面是个像镜片一样的东西,通过改变形状来改变焦距,于是可以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多年后医学家解剖人眼,果然找到托马斯说的这个东西,也就是晶状体。在晶状体学说的基础上,托马斯首次解释了散光和近视是怎么回事。

那晶状体后面的感光部分呢?托马斯提出,人虽然能看到千万种颜色,但视网膜上只有三种颜色的视觉神经,就靠这三种神经可以解读千万种颜色。他当时这么说也就说了,因为没人能证明也没人能反驳,于是这话就撂那里了。直到年后,在现代解剖学和显微照相的帮助下,科学家才确认,还真的是这三种色神经。

眼睛结构

材料学领域:托马斯给出了固体材料弹性形变时的应力计算方法,提出一个材料属性,后人称为「杨氏模量」,是材料的一个基本参数。

音乐领域:当时欧洲音乐的主流音律叫「良律」。良律的优点是可以自由转调,缺点是不及五度相生律那么和谐。托马斯小时候就老说乐器的音准不对劲儿,后来就改进了良律,使得音调和谐,在音乐界称为「杨氏音律」。

语言领域:托马斯精通十几种语言。第一个破译了罗塞塔石碑上的文字,他分析了世界多种语言的语法和词汇,总结了语法和词汇特点,提出了「印欧语系」的概念。一直到今天,「印欧语系」仍然是语言学的标准概念。托马斯是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罗塞塔石碑(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除此之外,他还沉浸与艺术,擅长各种乐器,甚至会玩杂技。

结尾

公元年,清朝皇帝乾隆下令,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多人抄写,编撰中国规模最大的系列丛书《四库全书》,很巧的是,托马斯杨就这一年诞生,他的晚年生活就像他出生的这年一样,为英国政府编撰《大英百科全书》。托马斯的一生精力旺盛,他活跃在不同的领域,却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与世长辞的时候只有56岁,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中的墓地,与牛顿、达尔文、丘吉尔、弥尔顿、狄更斯和简·奥斯汀等共眠于地下。他的碑文上写道:“一位几乎在人类求知的各个领域都有卓越表现的人。”

人物生平梳理:

年,托马斯·杨出生

年,13岁离开学校,接着便和父亲的友人一起做研究

年,14岁时,杨就精通希腊语、拉丁语。并对法语、意大利语、希伯来语、德语、迦勒底语、叙利亚语、撒马利亚语、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和阿姆哈拉语均有涉猎。

年,20岁,杨在伦敦St.Bartholomew’sHospital学医,第二年去了苏格兰的爱丁堡。

年,21岁,研究眼睛的调节机理,由此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年,23岁,在德国格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到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一边教学一边开始研究医学之外的领域。

年,26岁,回到伦敦,收到叔叔留给他的一笔遗产。虽然他当时的主要职业是医师,但他的主要兴趣是在感知觉上,同时也以化名的形式频繁发表学术论文。

年,28岁,杨在英国皇家学院(RoyalInstitution)任自然哲学教授。杨又提出散光(astigmatism)的概念,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散光的人

年,杨进行了双缝实验。

年,31岁,任皇家学会(RoyalSociety)的秘书。

年出版的《自然哲学讲义》中的,杨首次对“能量”(energy)一词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4年,杨开始研究罗塞塔石碑(RosettaStone)。几年内,他从象形文字中受到启发,精确地翻译了碑文。他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古埃及语言的破译,还催生了一门研究古埃及文明的新学科。

7年,杨又提出了自己的假设,认为光波是横向而不是纵向传播的,建立了新的波动说理论。

习题6.2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