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深度那些北漂的年轻人,想逃离北京并不容 [复制链接]

1#

文字|安美宣

编辑|胡刘继

近年,北京变成了一座围城:一部分人对北京充满向往,另一部分人,则在设法逃离北京。

7月29日上午10点,位于国贸的北京亚洲大酒店的三层亚洲厅挤满了人,他们大部分是东北籍确切地说是吉林籍的求职者。

来自吉林省的家企业组团赴京,“来接北漂的吉林孩子带着高薪回家”。这是继今年年初放出引进人才大招——最高可补贴万安家费之后,吉林省打出的又一张抢人的牌。

此次吉林省招聘紧缺人才岗个,引来多位在京的吉林人围观。年,吉林人均月工资仅为月薪元上下,而这次紧缺岗位给出的月薪,都不低于1万元。

但吉林省宇光能源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王女士向《今晚财讯》坦陈,29日上午只收到8份简历,都“不太满意”。她用“岌岌可危”来形容煤矿的高端人才,尽管已经开出年薪40万的高薪,但仍难招到人。

吉林省亚东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梁先生说,一上午他收到20多份简历,也有一些是当场就拒绝了的。据他介绍,所招聘的岗位包括投资副总和高级业务人员,都属于高端人才,目前在岗的这些工作人员平均工作年限都在10年以上。

从吉林省鼓励政策来看,相比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吉林省更欢迎那些高学历、有专业技能性的人。但按照学历和履历推算,这些人可能已经结婚生子,扎根于某地。想把这些人招回去,看上去不会那么容易。而对于这些北漂者来说,回不回乡,何时回乡,如何回乡,也是一个让人挠头的问题。

《今晚财讯》和几位吉林籍的北漂及曾经的北漂聊了聊,看看他们在当下,有着怎样的想法。

1.逃离,想过朝九晚五的生活

在北京刚工作一年的小孔来晚了。他没想到,平时上午10点才上班,而家乡举办的招聘会,中午12点就结束了。

小孔是一个新媒体人。他感叹“北京工作节奏太快”,身体已经吃不消,加班是家常便饭,已经很久没吃上一顿像样的晚饭。他很少出去玩,周末的时间都在补觉中度过。

这些年,北京的房价对北漂越来越不友好。地铁线路越修越远,他们租的房子也离北京越来越远,从三环、四环、五环到六环,现在不少人都搬到河北燕郊去了,通勤时间变得越来越长。

当初小孔来北京,是想追逐要自己的生活,但后来发现来北京根本没有生活。他不再想通过透支身体来赌不确定的未来,回家乡工作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他想快点逃离北京。

对于毕业一年的小孔来说,现在的薪资最少的时候也有八九千元,但他说刚刚能维持收支平衡。要过上不错的生活,“起码现在每月要赚一万五”。

但小孔工作的单位是一家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他感觉没什么出人头地的机会。与其这样浪费生命,背井离乡,还不如趁早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寻找机会。

在他看来,选择离开不等于失败,而是出于现实的考量:在北京,往返在路上就要耗去3个多钟头。时间成本姑且不算,光在路上乘坐公交车摇摇晃晃,到家骨头都快要散架了。如果回家乡的话,每天通勤时间可能只是一脚油门的事。

“你能驾驭什么样的生活,就要去享受什么样的生活。”小孔说,现在,“朝九晚五”是他迫切想过上的理想生活。

2.会回去,但不是现在

肩上搭着耳机、背着双肩包的陈昂在招聘厅徘徊许久,双手抱肩端详着各家企业的招聘信息。虽然在背包里带了几份简历,但他没有投,因为“还没有一个打动他的兴奋点”。

“如果是同样条件下,我肯定会回去的。”作为土生土长的吉林人,展会里的公司还有他的老东家。学生物的他,毕业后被老东家派调到北京,但他却辞职了,现在在中国平安是个小领导。

年纪不小的陈昂情况有些尴尬:原来的专业已经丢掉了,在展会上又没找到一个不需要专业技能的管理岗。

不过,他认为自己终究还是要回到家乡吉林的。一直以来,他只把北京当作是一个开阔眼界、休闲度假的地方,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地方。他只不过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晓晓在北京工作7年了,现在一家广告公司担任中层。她绕了招聘会好几圈,也没有看到相关的岗位。

不过,这次她只是来探探路。她说,假以时日,吉林省的广告业一定能发展起来。家乡长春近几年的发展和改变,让她看到了一些希望。

年,长春GDP增速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为4年来的最好水平,成为东北三省增速最快的城市。另外,长春也鼓励创业,办证也没那么难了。去年7月,长春市将32个涉企证照都整合到一张营业执照上。“多证合一”改革后,创业者在不用为备案、提交信息四处奔波了。

晓晓打算,在北京再积累几年,攒攒钱和经验,就回老家开个工作室。

陈晨只转了半个小时便出来了,有些失望。她觉得招聘的这些岗位,懂技术的比较吃香,而她学习的心理学在家乡是个冷门,没什么好机会。可能只有高校才招收这个专业,但起码要博士学位。

不过,她并没有太在乎这次的招聘会,反正周末没事就过来转转。

如果在吉林老家,26岁的陈晨就是一个“大龄剩女”,但在北京,她不过是一只最常见的“单身狗”。留在北京还是回家的问题,离她好像还挺遥远。

未来在哪?“可能得看找哪的男朋友了。”她说。

3.离开,仍然挂念

家住长春的露露,已经离开北京回乡快四年了。现在早八晚五,上下班通勤10多分钟,每天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相比北京,家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给她强烈的安全感,用她的话讲就是明显比在北京的时候“硬气了”。

在自己的地盘上,无论走到哪都能找到家,隐藏在旮旯胡同里新开的小店她都知道,每条马路、每个拐角,哪哪都有自己的回忆。逛街、遛弯、买菜,看到不顺眼就可以有话直说,不害怕起冲突,因为马路对面可能就有咱家亲戚。换作在北京,可能吃了亏都不敢作声。北京实在太大了,每个个体都显得特别渺小。

她说,现在连睡觉都特别踏实。要在北京半夜有人敲门,她可能警醒得像兔子,心里嘀咕,“大半夜的,这是要查啥啊?”但在家里就变得胆大且硬气,“这大半夜不睡觉想咋地,干哈啊?”

前阵子《北京女子图鉴》火得一塌糊涂,她并没有多大共鸣,觉得在北京生活的人压力太大了,第一是要生存,然后才是爱情。而在家里,感情里掺杂的物质因素会少一点,更容易得到一份圆满而纯粹的爱情。

偶尔工作上的不快,也会让她想念北京,三四线的职场,很难摆脱人情关系,很难把除了工作之外的事置身事外。公司的很多制度比较模糊,理念也是过时的,所有事都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

她说,最想念的还有北京的海底捞,还特地回北京吃过一次。但没过多久,海底捞也落户长春了,不过,她还是觉得北京的好,“到长春啥啥都打折扣,服务员的素质跟北京都不一样。”

家乡让她觉得安全,但也束缚了她。“在北京我感觉我一辈子给别人打工,一辈子在智联上找工作都不会饿死。但你必须有一个看似很稳定的东西,才能减小压力。”

她说,周围每个年轻人对自己的工作都不满意。有时下班后,围坐酒桌上想跟朋友们讨论做点啥,但最后总被“现在干点啥都不容易”一盆冷水浇灭,第二天照常上班。但总因为某件事,这个想法又被点燃。现实和欲望不断博弈。

她特别好奇“不知道小地方有钱人都是干啥的,有钱的还是挺有钱,商场里大牌奢侈品还是有人买。”

但想念只是想念,露露当初来北京就没打算留下,觉着应该趁着年轻出去看看。唯一觉得遗憾的,就是在北京呆3年还是有点短,应该去繁华的CBD进一家大公司工作,哪怕少挣一点,也要看看在那里工作的人和公司。

现在虽然已经远隔近千公里,她还会紧密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