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夫人与薛姨妈关系如何为何一个嫁入国公府 [复制链接]

1#

王夫人与薛姨妈这对姐妹,是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皆损”、靠婚姻结成利益同盟的重要一环。薛姨妈进京路上,就跟儿子说:“你贾家的姨娘未必不苦留我们”、“我和你姨娘姊妹们别了这几年,却要厮守几日”,以及见面之后“姊妹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还有“王夫人和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等语”这些描写,都可以看出王夫人与薛姨妈这对姐妹,感情着实不错。

有人觉得奇怪,一样的姐妹,为什么一个嫁了国公府的公子,一个嫁入商人之家?看多了穿越戏、肥皂剧,不免往嫡庶上去想:王夫人大约是嫡女,所以嫁入高门;薛姨妈必然是庶生女,只能嫁到地位较低的商家。

嫡庶之分,更多地体现在少爷身上,主要是对爵位的继承。但是即使宝玉与贾环,这样地位明显差异,也只是暗中区别。在公开场合,赵姨娘训芳官:“好不好,他们是手足,都是一样的主子,那里有你小看他的!”芳官也只敢咬赵姨娘“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呢”,可没敢说贾环不是主子吧?

最看重主仆嫡庶之分、把丫头视为“玩意儿”“如同猫儿狗儿”的探春,在说到赵国基与袭人母亲的抚恤金差别时,也说:“也不但袭人,将来环儿收了外头的人,自然也是同袭人一样”,认为贾环将来的屋里人,与宝玉的屋里人袭人,应该--不仅是应该,而且一定会享受同样的待遇。

甚至赵姨娘说起宝玉的受宠,也并非一味归因于嫡庶之别,而是说:“他还是小孩子家,长的得人意儿,大人偏疼他些也还罢了”,心不服而口服。

这些还是少爷公子之间,到姑娘小姐,嫡庶之别更不重要。而元春进了宫,荣国府两位小姐迎春探春都是庶出,没有对比,也显不出区别。唯一一次提到区别,就是王熙凤与平儿说:“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

不愿娶庶出女的,被王熙凤称为轻狂人,并且甚抱不平。更关键的,是前面平儿的话:“奶奶也说糊涂话了。他便不是太太养的,难道谁敢小看他,不与别的一样看了?”平儿并没有意识到嫡庶出身,会有那么大的区别。

平儿是也深知人情世故的“极聪明、极清俊的”女子,连她都不知道嫡庶在婚嫁上的区别,足以证明“多有为庶出不要”的“轻狂人”,并不是全部,甚至不会是主流。

说了这么多,王夫人与薛姨妈夫家门第高低,不会是因为姐妹嫡庶区别导致。话说回来,贾府与薛家,门第到底有多大差异?

“四大家族”这个词,是读者的概括,书中并没有出现过。书中出现的只是“护官符”,并且“雨村犹未看完,忽闻传点人报”,就出去迎客了。回来没提往下看,是其他人家在本书中不重要,略去不写。换言之,金陵的豪门贵族,远不止这四家。而众多豪门之中,薛家排名第四。虽是商人,虽然比不是贾家,但薛家门第,会很低吗?

中国传统上重农抑商,是由于小农经济决定的,起于商鞅变法。到了宋朝以后,尤其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达,商人的地位也得到相应的提高。比如众多文献都记载,在晋、徽等地,最出色的子弟从商,次之耕种,最差的才读书入仕。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也反映了一时风气。

去山西旅游,大概避不开“大院文化”。随便到哪个大院看看,都是商人数修建而成,都少不了几件圣旨、官衣之类的文物。可见那个时候,商、仕之间,身份转换其实是很方便的。商人之家出几个官员,官员之后转而经商,都不是什么异事。

作品中还写到宝钗的堂妹薛宝琴,父亲“各处因有买卖”,显然是商人,但“那年在这里,把他许了梅翰林的儿子”,与清贵的文官结亲,并没有什么配不上的。

随着宝钗父亲、宝琴父亲的去世,薛家家道中落。而贾家虽然“运终数尽不可挽回”,但由于元春封妃,还得到了回光返照的机会。相比之下,薛家在权势上对贾府诸多依赖。但是几十年前,贾薛两家,或者王夫人薛姨妈姐妹的丈夫,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另一方面,贾政对王夫人貌合神离、冷淡疏落,而薛姨妈的丈夫颇有生活情趣。在夫妻生活之中,薛姨妈显然得到了更多实惠。不过这一点区别,在当初给姐妹俩择婿的时候,未必会成为考虑因素。毕竟那个时代,婚姻更重视“门当户对”,而不重视夫妻的感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